来源:清华大学物理系自从1986年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被发现以来,凝聚态物理学界就致力于在相似结构的镍氧化物中探测可能存在的高温超导体。2023年,中山大学王猛研究组发现双层镍氧化物单晶La3Ni2O7-δ在高压下具有高达80K的超导转变温度,迅速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兴趣。然而,该体系中较小的超导相比例表明其中可能具有较强的空间不均匀性和电子相分离,因此需要一种局域探测手段来区分样品中的不同相及对应的电子结构。近日,清华大学物理系王亚愚研究组合作利用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STEM)和电子能量损失谱(EELS)技术,揭示了La3Ni2O7-δ单晶中氧原子空位的特征及其对电子结构的影响。该研究开发了新的能量过滤多片层电子叠层衍射成像技术,成功实现了La3Ni2O7-δ中氧原子空位的原子尺度高精度定量表征。电子叠层衍射(MEP)成像技术是近年来电子显微学领域的重要进展,陈震此前主导了该技术的突破,实现了优于20皮米的横向分辨率和纳米级别的纵向分辨率。MEP原理上可以用于确定局域原子空位和掺杂原子的数目,但这种定量测量此前尚未在实验中实现。该研究通过引入电子能量过滤器,过滤掉成像中的非弹性散射电子,极大地提高了重构图像的精度,首次实现了原子尺度氧空位含量的精确测量。La3Ni2O7-δ的晶胞由两层NiO2面组成,而氧原子占据三个不等价的位置:外部顶点位(位于NiO2面外侧)、平面位(位于NiO2...
发布时间:
2024
-
07
-
17
浏览次数:4
来源:中国高分子中国科学院长春应化所崔冬梅团队考察了对乙烯具有较高催化活性、空间位阻大小不等的4种半夹心和限制几何构型稀土催化剂1~4,对乙烯与1.1倍摩尔量AliBu3保护的5-己烯-1-醇(M2)的共聚合行为。其中,催化剂1的催化活性最高,但产生的是乙烯均聚物,催化剂2无催化活性,催化剂3和4的活性较好。此外,系统研究了极性单体10-十一烯-1-醇(M3)与乙烯共聚合过程,发现增加极性烯烃的投入量、降低乙烯压力和升高聚合温度,都可显著提高极性单体的插入率。通过 NMR、GPC 和 DSC对所得的乙烯-极性烯烃共聚物进行了微观结构、热性能分析。文章概述将一定比例的极性功能基团引入聚烯烃分子链中,可显著改善聚合物的表面性能、印染性、粘接性、黏附力以及与极性物质的相容性等一系列性能。但在通过烯烃与极性单体的配位共聚反应合成功能化聚烯烃时,极性基团易与Lewis酸性的催化剂螯合致其毒化。前期工作中,我们系统研究了稀土催化剂空间位阻与“极性杂原子辅助”共聚合机制之间的关系,发现只有使用空间位阻比较小的半夹心茂基稀土催化剂时,极性基团与烯烃双键才可同时配位到金属离子上,从而实现“极性杂原子辅助”共聚合。然而,如果将大体积基团保护的极性烯烃与乙烯进行共聚合,稀土催化剂的空间位阻如何影响其共聚合行为,还未可知。基于此,本文使用空间位阻大小不等的一系列稀土催化剂(图1),系统研究了不同空间位阻稀...
发布时间:
2024
-
07
-
17
浏览次数:1
来源:江西理工大学稀土素有“工业黄金”之称,在发光材料、磁性材料、储氢材料等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稀土功能配合物是配位化学研究前沿,其性能丰富、结构可调,在单分子磁体、诊断造影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前景。近日,我校缪乐平博士联合浙江师范大学、中科院上海物理研究所研究团队,利用分子工程策略,在层状稀土配合物中实现了面外极化的铁电性(图1)。该研究以“Molecular Engineering Regulation Achieving Out-of-Plane Polarization in Rare-Earth Hybrid Double Perovskites for Ferroelectrics and Circularly Polarized Luminescence”为题,发表在《Angewandte Chemie-International Edition》(化学领域顶级期刊),我校为论文第一完成单位。由于层状材料容易成膜,层状铁电材料是制备铁电薄膜器件的首选。尽管最近几年有一些层状铁电配合物报道,但是这些材料大多都只显示面内极化,不利于器件应用。缪乐平等基于“铁电化学”,利用稀土离子丰富的配位模式,引入手性,构建了钙钛矿型层状手性稀土配合物,在有机组分上进行F取代,通过F取代效应成功调节实现了面外极化的铁电性。该材料不仅表现出多极轴面外铁电性和铁电-铁弹性,还具有圆偏振发光(CP...
发布时间:
2024
-
07
-
12
浏览次数:5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焦淑红教授团队,联合北京大学徐东升教授、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王雪锋研究员和苏州大学程涛教授团队,在高能量锂金属电池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研究人员通过调控电解液在介观尺度下的锂离子溶剂化结构,设计了一种紧密离子对聚集体(CIPA)电解液,从而实现了500 Wh?kg?1锂金属电池的稳定运行。相关成果以“Towards long-life 500?Wh?kg?1 lithium metal pouch cells via compact ion-pair aggregate electrolytes”为题,于7月8日发表在Nature Energy 杂志上。锂金属电池具有极高的理论能量密度( 500 Wh?kg?1),约为目前商业化锂离子电池的2倍,因此被视为下一代高比能电池的主要技术路线。锂金属电池目前存在的主要挑战是循环寿命较短,限制了其实际应用。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团队开发了多种电解液体系,如高浓盐电解液、局域高浓盐电解液、液化气电解液和弱溶剂化电解液等,通过优化电解液的微观结构尤其是对锂离子的第一溶剂化壳层进行设计和优化,锂金属电池的性能取得了显著提升。但是,这些电解液策略在平衡正负极稳定性方面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使得锂金属软包电池很难同时取得高能量密度和长循环寿命。针对以上问题,作者提出了一种超越第一溶剂化壳...
发布时间:
2024
-
07
-
12
浏览次数: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