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近红外发光(NIR,700-2500 nm)微二极管(micro-LED)在生物传感、虚拟现实/增强现实(VR/AR)、遥感和光通讯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传统近红外荧光粉存在颗粒尺寸大、发光效率低、发光稳定性差或含重金属有毒元素(Cd2+和Pb2+)等问题,极大地限制了其在micro-LED领域的应用。因此,发展一类无毒高效的近红外纳米荧光粉具有重大意义。近期,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闽都创新实验室的陈学元团队涂大涛研究员等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等项目支持下,成功研发出CuInSe2:Zn2+(CISe: Zn2+)基高效近红外量子点荧光粉,并首次将其应用于micro-LED(图1)。研究团队通过精准设计CISe: Zn2+纳米晶中的Cu/In和Zn/In组分比,实现了发射峰从750 nm至1150 nm的宽范围调控;包覆ZnSe壳层后,材料的稳定性和发光效率得到显著提升,近红外绝对量子产率高达92.8%。基于此,团队制备了光转换mini-LED,通过优化实验条件,实现了量子点在封装胶中的均匀分散,有效避免了聚集荧光猝灭问题,近红外辐照通量高达88.7mW@350mA,为目前已报道无毒近红外量子点光转换LED的最高值。同时,器件表现出优异的稳定性:双85老化(85 ℃和85%的湿度)72小时后,可维持94.5%的发光效率;2...
发布时间:
2024
-
03
-
11
浏览次数:61
来源:国家耐火材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日前,记者从内蒙古科技厅获悉,包头稀土高新区一科研团队在新型耐火材料制备上获得重大突破,这种新材料的诞生将为我国工业窑炉的节能降耗提供更好选择。据内蒙古科技大学兼职教授和硕士研究生导师郝先库介绍,工业窑炉是我国耗能大户,约占全国总能耗的25%,与发达国家的工业窑炉相比,热效率低20%左右,浪费的能源相当于2亿吨标准煤。巨大的能源浪费制约了高温窑炉行业的健康发展。 "众所周知,当物体表面的发射率提高后,吸收热量的能力也相应提高。在高温环境中,提高物质的发射率,可大幅增加物质的吸放热能力,随之缩短被加热对象的受热时间,实现节能增产增效。"郝先库说。 为推动节能增效,包头稀土研究院与安德稀耐新材料有限公司成立联合实验室,集中研发稀土热障辐射涂料,通过添加氧化镧铈等高熵元素,提高耐火材料的热稳定性和机械性能。目前,研发团队已完成稀土热障辐射涂料产品的实验室开发、中试生产和产品试用。作为稀土热障辐射涂料的中试生产线之一,稀土高新区企业利晨科技对其1号窑内预热段及烧成段砖衬喷涂热障辐射材料经过近5个月的生产统计分析,项目实施后节电量0.32千瓦·时/公斤,预计年度节电约32万千瓦·时。安德稀耐董事长王计平表示,"稀土热障辐射涂料"等相关产品已获12项发明专利授权,并在西林建龙、磐石...
发布时间:
2024
-
03
-
08
浏览次数:44
来源:科学网近日,华南理工大学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夏志国团队报道了一种组成极为简单的MgO:Cr3+近红外荧光透明陶瓷,研制出新一代蓝光激光驱动近红外光源器件,输出功率达到目前最高纪录的6W,并展示了其在远距离夜视补光和无损检测成像等领域的应用。相关成果在线发表于《自然-光子学》(Nature Photonics)。蓝光发光二极管(LED)催生了第四代半导体照明技术,新应用需求对光源器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蓝光激光二极管(LD)结合荧光转换材料成为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区别于LED光源,新一代激光荧光光源是由极亮的蓝光LD泵浦荧光转换材料制作,并在航空航海照明、水下照明、激光荧光显示投影仪以及大功率近红外光源器件等应用中具有巨大潜力。该项研究发明了一种接近“性能完美”的高稳定性MgO:Cr3+荧光透明陶瓷,其宽带近红外发光发射峰值810nm,取得了迄今为止的最高外量子效率(81%)。通过掺杂引入的Cr3+离子在Mg2+格位异价取代,使得结构中存在丰富的阳离子空位缺陷,形成了不同局域环境的Cr3+发光中心。与此同时,发光中心之间的声子辅助激发态能量传递过程,弥补了长波长发射的非辐射弛豫,克服了能隙率的影响,提升了发光效率。进一步得益于MgO荧光透明陶瓷所具有的超高导热率,在22W/mm2蓝光LD泵浦下获得了超过6W的宽带近红外输出功率,光转换效率达29%。论文通讯作者夏志国表...
发布时间:
2024
-
03
-
08
浏览次数:51
来源:x-mol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密西根学院杨睿教授课题组、北京科技大学张林兴教授课题组以及西班牙巴斯克大学方跃文教授课题组合作,在超薄铁电隧道结方面取得新突破。他们利用钐掺杂的氧化铋在1纳米厚薄膜中实现较强且稳定的铁电极化,并进一步结合铁电极化对类肖特基结的调控作用,在1纳米厚的铁电隧道结中实现了7×105的开关比,创造了原子级厚度铁电隧道结开关比的新纪录。同时在4.6纳米厚的铁电隧道结中实现了超过109的开关比,超过了此前的铁电隧道结和商用非易失性存储器的开关比。此外,该器件同样拥有高达50亿次的编写周期以及连续且线性的电导可调性,在高密度多态存储和存内计算领域具有非常好的应用前景。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在线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上海交通大学杨睿、北京科技大学张林兴和西班牙巴斯克大学方跃文为该论文的通讯作者。上海交通大学密西根学院博士生贾越洋和北京科技大学博士生杨倩倩为共同一作。铁电隧道结作为双端阻变器件,因其较小的尺寸、较好的可重复性和较低的读写能耗,有望成为下一代高可靠性、低功耗的非易失性存储和存内计算器件。其主要通过调控铁电层的极化,从而影响电子隧穿通过的平均势垒来改变隧穿电阻。通常来说,铁电隧道结的高开关比有利于降低功耗并提高器件和阵列的稳定性。然而,当铁电层厚度接近原子尺度时,由于铁电结构的不稳定性和较大的去极化...
发布时间:
2024
-
03
-
07
浏览次数: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