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24小时空降附近_全国空降24小时服务联系方式_同城空降全国可飞

综合新闻 News
联系我们
  • 客服服务电话:021-64321087
  • 商业服务电话:13918059423
  • 技术服务电话:13918059423
  • 联系人:崔老师 
  • 服务邮箱:shxtb@163.com
  •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桂林路100号8号楼107室

具有超高稳定性的导电镧系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的设计和电学性质研究

日期: 2023-08-17
浏览次数: 5
来源: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近日,我院曹阳教授与孔祥建教授在具有超高稳定性的导电镧系金属有机框架设计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Conductive Lanthanide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with Exceptionally High Stability”为题发表于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上(DOI: 10.1021/jacs.3c05336)。
具有高电子传导性能的金属-有机框架(MOFs)材料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超级电容器、燃料电池、电催化剂和传感器等领域。然而,这些应用涉及的实际工作环境(包括电场强度、pH和温度等)通常是复杂、多变、严苛的。例如,在电催化过程中,通常需要强酸或强碱环境,而且随着反应的进行,催化剂表面的电场强度和温度会不断升高,这些都对导电MOFs材料的稳定性、高效性提出了挑战。
基于此,研究团队构建了一系列化学式为{Ln4(μ4-O)(μ3-OH)3(INA)3(GA)3(H2O)6}n的MOFs(简称为Ln4-MOFs,Ln = Gd、Tm和Lu,INA =异烟酸,GA =羟基乙酸)。基于该材料制备的单晶电学器件,沿单晶不同轴向其导电性呈现出高达4000倍的差异,导电各向异性值高于大部分报道的类似器件。Ln4-MOFs单晶高导电轴向上,芳香环紧密排列形成π-π堆积结构,作为有效的导电传输路径,且π-π堆积间距可以通过镧系收缩效应替换不同镧系元素进行调节,进一步提高材料导电性能。更为重要地,器件在不同的溶液pH值范围内(1-12)、高温度下(373 K)和高达800000 V/m的电场等严苛测试条件下,其电导率和晶体结构仍能保持长时间稳定,即超过12小时电导率波动小于16%。这种超高的稳定性可能来源于高价镧系金属离子与异烟酸(INA)上的羧基形成强配位键,且异烟酸上的氮原子与相邻氧原子之间形成丰富的氢键相互作用进一步稳定了电子传输路径。本工作构建的镧系MOFs为设计高度稳定的导电MOFs材料并推动其实际应用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该系列化合物表现出的高导电各向异性有望在信息存储等方面得到应用。
该研究工作在我院曹阳教授、孔祥建教授和张瑞华博士(现为美国西北大学博士后)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我院2020级博士生陈超龙、2022级博士生王聪和2014级博士生郑秀英(现为安徽大学副教授)为共同第一作者,龙腊生教授和郑兰荪院士提供了相关指导,浙江工业大学庄桂林教授完成了理论计算相关工作,2021级硕士研究生许依玲参与了部分工作。该研究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科技发展计划项目(2022YFA1505200、2018YFA03069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1872114、 92163103、 21871224、92161104、92161203、21721001)、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20720210009)的支持。



Hot News / 相关推荐
  • 2025 - 04 - 10
    点击次数: 31
    自旋电子器件凭借低功耗、非易失性、超快读写等优势,已成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单晶氧化物自旋霍尔材料因其突出的电荷-自旋转换能力,被认为是开发低功耗自旋器件的理想候选材料。然而,如何实现单晶氧化物自旋霍尔材料与硅基平台的异质集成,仍然面临着巨大挑战。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柔性磁电材料与器件团队针对上述问题开展研究,提出了“混合转移外延” 集成策略。研究实现了在硅衬底上单晶氧...
  • 2025 - 04 - 10
    点击次数: 31
    来源:X-MOL自1911年超导现象发现以来,室温超导始终是凝聚态物理领域的终极目标之一。基于BCS理论,金属氢因极高的德拜温度与强电子-声子耦合,是潜在的高温乃至室温超导体,但其极端合成压力远超当前技术极限,因此科学家们转而探索基于化学预压缩效应的富氢化物。近年来,氢化物超导体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然而,二元氢化物的稳定压力与性能调控面临瓶颈,三元氢化物由于其化学多样性和结构可调性成为突破瓶颈的...
  • 2025 - 04 - 09
    点击次数: 99
    来源:中国科学院150年前,科幻大师凡尔纳预言,水将成为终极燃料。科学家一直努力发展能够将这一预言变为现实的各种可能的技术。其中包括通过阳光直接分解水获取氢气,这项被称为“光催化分解水”的技术属于低碳技术。目前,太阳能制氢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太阳能电池发电再电解水,其效率高但设备复杂且昂贵;另一种是太阳光直接光解水,即通过氧化钛等半导体材料在阳光下“一键分解”水分子。光解水自1972年被发现以来...
  • Copyright ?Copyright 2018  2020 上海市稀土协会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0034223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10140号
    主办单位:上海市稀土协会 指导单位:上海市稀土材料开发应用办公室 承办单位:上海稀土产业促进中心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