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清华大学出版社莫来石多孔陶瓷因隔热性能卓越、化学稳定性高、成本低廉,已成为极端高温环境中至关重要的热防护材料。本工作创新性地选用 “硅溶胶/铝溶胶/钼酸铵配置的三元凝胶” 作为晶须前驱体,基于莫来石晶须的原位生长原理,成功研制出一种全晶须搭接与锁合的新型莫来石多孔陶瓷。在制备过程中巧妙规避了造孔剂的使用,借助 MoO?对Al?O?和SiO?原子重排的催化作用,顺利实现了多孔结构的构建。本工作详细研究了铝硅比、助熔剂含量、煅烧时间、煅烧温度这四个因素对莫来石晶须原位生长及多孔陶瓷生成效果的影响,明确了晶须生长规律与多孔陶瓷的生成机制,系统地分析了制备条件对陶瓷结构及性能之间的影响规律,为新型多孔陶瓷的研发提供了详细的理论依据与丰富的数据支撑。研究背景莫来石多孔陶瓷以其低密度和卓越的隔热性能,在航空航天、建筑、工业设备及电力等众多领域,已然成为关键的热防护材料。然而,传统莫来石多孔陶瓷存在强度不足、易遭受热冲击开裂等固有弊端,严重阻碍了其更为广泛的应用拓展。在提升莫来石多孔陶瓷性能的诸多策略中,引入纤维/晶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但因纤维/晶须骨架与基体在化学性质相容性方面存在一定短板,且二者热性能存在差异,致使经纤维/晶须强化的莫来石多孔陶瓷在经历高低温循环后,其三维结构会出现松散现象,力学强度随之降低,难以契合热防护系统对强度与抗热震性日趋严苛的要求。近年来,晶须原位生长增韧...
发布时间:
2025
-
03
-
13
浏览次数:152
来源:同济大学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非线性光学吸收材料在光限幅、脉冲激光生成与放大、光开关、人工智能光子芯片等领域具有极为重要的应用价值。全无机卤素钙钛矿纳米晶因其纳米尺度表现出固有的富表面特征、量子限域效应、易于调谐的带隙和高载流子迁移率等特性,在非线性光学材料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开发潜力。然而,纳米晶表面大量的缺陷位点和长链配体较弱的电荷传输能力,降低了钙钛矿量子效率并提高了基态跃迁势垒,极大削弱了其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能。探索设计制备具有低密度缺陷和优异电荷传输性能的钙钛矿纳米晶是当前开发高性能钙钛矿基非线性光学材料的重要挑战和关键技术难题。欧洲科学院院士、德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张弛教授团队提出了一种基于芳香配体交换和星型卟啉轴向配位的复合创新策略,实现了钙钛矿纳米晶三阶非线性光学吸收性能的极大提升,为高性能光子器件的研发提供了新的方向。相关成果“Greatly enhanced ultrafast optical absorption nonlinearities of pyridyl perovskite nanocrystals axially modified by star-shaped porphyrins”昨日以研究论文(Edge Article)的形式发表于国际化学领域知名期刊《化学科学》(Chemical Science)上。该研究团队采...
发布时间:
2025
-
03
-
13
浏览次数:109
来源: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随着高频大功率器件的快速发展,系统能耗问题已成为制约行业进步的重要瓶颈。如果将电子控制系统比作人体,芯片如同大脑承担核心控制功能,负责数据处理、信号控制和逻辑运算等核心任务;而电感、变压器等磁性元器件则相当于执行各类生命活动的器官,负责完成能量存储、转换与传输等关键过程。尤其是软磁材料的能效表现直接决定了整个系统的能源利用率,其性能优劣直接影响着系统的稳定性、效率和寿命。随着工作频率提升至MHz甚至GHz级别,传统软磁材料的性能短板日益凸显:磁芯损耗显著增加,导致系统效率下降,温升加剧,甚至引发热失控风险。这种状况在5G通信、新能源汽车、工业电源等高功率密度应用场景中尤为突出,已成为制约电子系统向更高效率、更小体积、更轻量化发展的主要障碍。铁基非晶/纳米晶合金因其优异的软磁性能成为应对这一挑战的最有前景的候选材料。与传统的硅钢相比,铁基非晶合金的磁芯损耗和Hc显著降低,通常低于10 A/m,从而使设备能够在高达10 kHz的频率下高效运行,而不会牺牲能效或产生过多热量。然而,铁基非晶/纳米晶合金的饱和磁感Bs通常在1.2-1.7 T之间,低于硅钢的1.8-2.0 T,这限制了它们在高功率密度设备中的应用。因此,设计具有高Bs和低Hc的新型非晶/纳米晶合金有利于设备性能和能效的进一步提升。几十年来,由于非晶合金的成分与性能关系之间缺乏坚实的理论...
发布时间:
2025
-
03
-
12
浏览次数:23
来源: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自A. W. Hofmann于1855年首次使用“芳香性”一词以来,芳香性成为化学中影响最广泛、最富活力的概念之一,而芳香化合物则在化学、生命和材料科学中扮演重要角色。在诸多描述芳香性的理论中,最经典的是Hückel规则,即(4n+2)个π电子为芳香性,而(4n)个π电子为反芳香性。在1972年,Baird提出三重态的芳香性判断规则,恰与Hückel规则相反。由于具有三重态基态的分子很罕见,Baird规则主要适用于激发态,而基态Baird芳香性的例子极少。8π电子的苯二负离子是研究芳香性的绝佳案例:根据Hückel规则,单重态苯二负离子呈现反芳香性;而Baird规则则预测三重态的苯二负离子应具有芳香性。但是,苯二负离子极易发生Jahn–Teller畸变,导致基态从D6h下的三重态变为D2h下的单重态(醌式或反醌式结构)(图1)。因此,目前文献中已报道的苯二负离子的基态均为单重态,而三重态基态的苯二负离子仍是空白。近日,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的黄闻亮课题组与高松课题组合作,利用稀土离子4f电子与苯二负离子之间的磁交换作用,首次实现了三重态基态的苯二负离子的稳定,并证实其具有Baird芳香性。该成果以“Synthesis and Stabilization of a Benzene Dianion with a Trip...
发布时间:
2025
-
03
-
12
浏览次数:21